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Ugly Betty》第一季觀後感

《Ugly Betty》(《俏betty》)第一季觀後感
──醜小鴨也可以自得其樂



  Betty 長得「其貌不揚」,長相和身形都是眾人取笑的對象。大學畢業之後頭頭碰著釘,一心想成為雜誌編輯的她美夢似乎不可能達成。Meade 家族的MODE Magazine 老闆的小兒子兼繼承人Daniel 是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的女性助理都是逃不過和他發生關係的命運,為了不讓兒子這樣荒唐下去,其父決定聘請毫不吸引的Betty作為Daniel的助理。果然Daniel對Betty毫無興趣,更想把她趕走,然而在Betty善良的個性和努力下,Daniel明白到Betty的好,Betty更三番四次協助他、鼓勵他、安慰他,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和拍檔。故事主要圍繞Betty工作上所生活上所發生的事情,配合不同的支線發展:Meade家族的風風雨雨、Mode主編的爭奪戰及背後的陰謀、Daniel在公事上所受到的打壓及日常所遇到的問題;Betty和男友與會計部Henry的三角關係感情發展,家人所遇到的困難等,這些問題都要Betty一一解決。第一季共23集,內容豐富多姿,Betty起初受到歧視,偶爾出醜撞板,又總是遇到怪事,她怎樣憑著智慧和樂觀的性格面對這一切呢?

  《Ugly Betty》以辦公室為主要場景,支線很多,主線亦清晰,謎團極多,一個又一個高潮牽引觀眾追看下去;同時喜劇成份很重,亦有認真、溫情之處。佈局完整和幽默好笑,使美國觀眾很受落。但劇集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與Betty角色的成功有莫大的關係。

  全劇最有趣的地方當然是以醜女作主角,Betty自然是劇集的核心。Betty不論是長相、品味皆不是社會認可的「正常美」標準,胖胖的、眉毛不修、戴牙套、衣著怪誕;但看到後來幾乎不覺得她醜,因為她善良、正直、樂觀,Daniel經常闖禍,但她對他忠心耿耿,總是在Daniel需要她的時候出現,而她也展現她所具有的才能與智慧,充份表現她性格美好的一面;不過她不是只有好的一面,她確實搞笑,偶爾會撞板做錯事,在感情關係中周旋時也顯得三心兩意。Betty奇怪的想法和性格總是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但她的性格可愛,不與使人份外有親切感。

  《Ugly Betty》不是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而是別人眼中的醜小鴨本來已經是天鵝,Betty自信地生活,深信自己的才能和以自己一套方式去待人接物,在別人眼中她總是出醜,可是她在行動的過程中往往獲得成功。

  在故事內容方面,除了解謎的模式外,偶爾加入的溫情也著實是神來之筆,除了一輪勾心鬥角之外,人與人之間的微妙情感、友情、家人的愛護,令劇集有溫馨的一面,符合此劇以「小品」(雖然事情有點複雜)的走向的路線。

  不過美劇的特色往往是一季之後又一季(這與他們深諳一個高潮又一個,一個謎團又一個之道相類似),所以看完23集後,你會發現你似乎又回到原點,更多的謎團,更多需要拆解的地方,可是數季的模式有點相似。這大概是我不喜歡追看美劇的原因吧。



評語:角色討好,佈局意想不到,情節不算緊湊,但謎團一個接一個,尚算引人入勝
推薦指數:7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美國電影:《戀愛變錯身》(IT’S A BOY GRIL THING)觀後感

美國電影:《戀愛變錯身》(IT’S A BOY GRIL THING)觀後感
--擺脫身份與生活的局限





導演:Nick Hurran


主演:奇雲積格斯 (Kevin Zegers)、奧斯本莎朗 (Sharon Osbourne)、岩士唐莎瑪莉 (Samaire Armstrong)

  胡迪(Woody)和妮娜(Nell)是大學同班同學和鄰居兼死對頭。妮娜聰明,熱愛文學,讀書很好,卻獨來獨往;身為欖球隊長的胡迪是一個萬人物,可是卻口沒遮攔又低俗。兩人性格極度不同,經常鬥氣,互看不順眼,動不動就吵起來。有一日,兩人一覺醒來發現竟互相調轉身份,活在彼此的身體裡,兩人應該如何應付呢?要繼續鬥爭還是互相幫助?兩人在不同的生活中漸漸理解並打動對方。

  由鬥氣冤家然後互相了解成為情侶,這橋段在外國的青春愛情喜劇屢見不鮮,然而加入性別的錯亂,搞笑得來又有趣味,甚至多少帶點深意,令故事豐富有趣。

  男女的性格設定、劇情、佈局其實並不新鮮,兩者互相調轉身體,過的是彼此的生活,了解到從前沒有嘗試去明白的,過一種與自己以往所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才驚覺原來自己不了解的太多,試圖去拒絕接受的也太多。二人調轉身份後,互添麻煩,不如互相理解,才明白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欣賞之處,而過往被遮蔽的優點太多,而試著去過另一種的生活,也才察覺到自己生命的局限。原來自己可以愛上一種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生活,亦愛上從來沒有想過會愛上的人。

  故事的深意並不深,顯淺易明:每個人都限制著自己的生命,討厭什麼、喜愛什麼,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有些什麼在未嘗試之前便已放棄、有些什麼拚命都要爭取,原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世界很大很寬,沒有什麼做不到,就如胡迪能代替娜妮面試並考上了耶魯大學,娜妮亦可代替胡迪打贏欖球賽,生命就是如此不安本份,只要你願意,就可以看到更多,只是我們偏偏執著於自己所擁有,而對一切視而不見。

  電影以幽默輕鬆的手法道出這一點,同時電影內容十分通俗,有如裸露、性愛、粗言穢語等的一般搞笑成份,不算很多,也頗有喜劇效果。美國實在真的很擅長製作這類型電影,很適合消遣娛樂,簡單顯淺,好笑抵死,有時還會有其他驚喜。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水準不俗的美國青春喜劇。



評分

內容:橋段不新,但整體情節有趣,有少許深意,亦甚討好
演員:俊男美女,演技自然,互換身份後性別、性格落差明顯,而且可愛
分數:8分(以此類劇種計算)

《鐵馬尋橋》選角點評

《鐵馬尋橋》選角點評


  《鐵馬尋橋》的陣容說很強嗎?並不是;可是也著實不弱。請來了元秋這位電影武打明星;鄭嘉穎是無線力捧的一線小生;惠英紅為出爐影后(雖然當時仍未出爐);向華強的兒子向佐等;還有其他二線半的女角,如唐詩詠、楊思琦、李詩韻充當女大配角。



馬國明


全劇最突出的人物並非上擂台的大兒子顧汝章(鄭嘉穎飾),而是二子顧汝棠(馬國明飾),角色的形象設計十分討好。他機智聰敏,說話時慷慨激昂,母親不愛惜自己時他會加以責備,這是因為他很關心母親,他愛惜自己的家人,具有正義感,武功很好,是廣東省拳王,然而卻因為哮喘病卻力不從心,這種缺憾更使他經常為無法保護家人而露出痛苦的表情,亦令他從武力以外別種方法去對抗榮家;更有趣的是顧汝棠很幽默,總是讓人出奇不已,卻又不失溫柔細心。馬國明的演繹亦相當討好,不能說是完美,但也可以把角色演活。角色是一個如此討好的角色,把一個這樣討好的角色演活有時候反而是難事,因為一個角色太好會讓人覺得很不真實,而演技過火則會使之角色變得過份單調無趣,而馬國明則拿捏得不錯,憤怒時、慷慨激昂時、悲傷時,都頗恰到好處,令角色的形象十分突出,值得讚賞。



林嘉華




除了正主角之外,奸角榮德(林嘉華飾)也是由頭帶到尾,戲份亦劇中任何一人都要高。榮德這個角色十分奸,奸得來最特別是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理所當然:殺人、欺壓、埋昧良心,而理直氣壯,他同時關愛自己的家人,具有氣度。林嘉華的演繹十分老練,殺害荷花一幕時他的眼神更使人心寒。他最突出之處是從他的行為、眼神中都不見任何脆弱和猶豫,因為他根本認為他所做的事是絕對正確,這點林嘉華做得十分出色、十分入戲。



 元秋、惠英紅

似乎這張照片已經是元秋最有表情的一幕

不覺得元秋有任何情感的流露,與楊怡演繹的年輕版歐陽惠蘭也不覺有什麼聯繫,似乎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元秋並不能把角色表現出來,眼神和表情都略嫌木木獨呆滯。最令人失望的是此劇既然邀得元秋參演,但她的武打戲份幾乎完全沒有,她的內心戲又頗為不滯,幸而這個角色不需要特別發揮,只要正常就可以過關,總算沒有破壞此劇。



相反惠英紅演榮德的妻子,其實戲份沒元秋多,可是卻演得非常入戲,流淚、驚恐、擔心、正氣、不屑的表情各有一個模樣,十分出色,能帶動其他演員,不愧為影后。不過同樣地惠英紅是武打巨星,此劇以武功為題材卻沒有好好利用,有點令人失望。



 向佐


第一次在電視劇中看到向佐,他的眼神不錯,頗有殺氣,可是咬字不清,對白唸不好,著實需要鍛鍊,仍有進步空間,其他方面不過不失,也尚能入戲和帶戲。



 鄭嘉穎


幾乎受夠了在電視劇中看到他一式一樣的表情,打戲略嫌無力,表情亦不到位(重點是,他已經不是新人),看得出他有用力去演,但拿捏總是不太恰當,頗不討好。事實上這也並非失手的問題,在其他劇集他的表現也不太對版,唯有在《天幕下的戀人》的角色頗適合他。



 唐詩詠、李詩韻


兩者都演得頗為不俗,恰到好處,有楚楚動人之感。筆者尤其期待李詩韻的演出,覺得她演得很有戲味,很吸引,希望在將來能多看到她的表現。



 黃嘉樂、楊思琦、林子善

黃嘉樂、楊思琦演得生硬,前者的手腳常常不知放哪裡,予人緊張之感。後者過份浮誇,一如以往的太誇張。兩者都令人覺得生硬,不過戲份不多,也無所謂了。林子善雖然浮躁,但配合角色,頗為突出,感覺入戲,不錯。
 
 
延伸閱讀:香港劇集:《鐵馬尋橋》觀後感

香港劇集:《鐵馬尋橋》觀後感

香港劇集:《鐵馬尋橋》觀後感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之戲味濃郁最重要

《鐵馬尋橋》製作班底及演員


  

監製:李添勝
編導:陸天華
編審:張華標、陳靜儀
編輯:石凱婷

演員:鄭嘉穎 (飾顧汝章)、 馬國明 (飾顧汝棠)、 元秋 (飾歐陽惠蘭)、 鍾景輝 (飾歐陽彪)、 林嘉華 (飾榮德)、 楊思琦 (飾顧文娟)、 李詩韻 (飾榮芷晴)、 向佐 (飾榮萬鈞)、唐詩詠 (飾應雁鳴)

播放時間:2010年3月至4月
集  數:24集(大結局2小時版)



《鐵馬尋橋》簡介



  《鐵馬尋橋》是一部以家族情仇為主線,加入武打元素的一部電視劇。故事講述歐陽彪武館與榮德一家的故事。


  民初時期,尚武成風。1912年,榮德是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清朝滅亡,他也成了落難狀元,一直鬱鬱不得志,更受到民國警員欺凌,正在此時,他遇上顧堅誠和他的妻子歐陽惠蘭,得二人為他解困,後顧堅誠見榮德武藝超群,邀請他加入武館。

  榮德在加入武館之後常受到館主歐陽彪的妻子荷花所侮辱,懷恨在心。受到荷花多次出言侮辱,終於有一次他按捺不住,一怒之下殺了荷花,更把目擊一切的歐陽彪滅口。之後榮德如願成為了七省掌王,聲名大噪,卻被歐陽蕙蘭和堅誠發現榮德乃是殺害歐陽彪的兇手,堅誠設局引榮德認罪,誰知當晚堅誠從此不知所蹤……

  歐陽惠蘭在短短時間失去所有親人,支撐她的只有家中兩個兒子和腹中一對雙胞胎,她對榮德恨之入骨,榮德也沒有放過她。禍不單行,她的大兒子更被拐去,歐陽惠蘭心力交瘁。

  二十年過去,歐陽惠蘭一家和榮德的恩怨始終沒有減褪,成為富商的榮德處處打壓他們,他的兒子榮萬鈞亦時常欺負歐陽一家;不過歐陽惠蘭的的子女長大成人,可以保護武館,二子顧汝棠更成為廣東拳王,可惜因為練功過勤患上哮喘病,只能夠使用一招「帶馬歸槽」,不過憑著他的聰明才智,仍能把每次榮氏的陷害化險為夷。之後他們找回大兒子顧汝章,發現他的武術潛能,他們一家誓要為當日血案、顧堅誠失蹤之迷尋找答案並討回公道。而同時榮德的兒子榮萬鈞亦為武術天才,決心在擂台上與顧汝章一決高下。


1912年與1932年:時空交錯


  首五集1932年與1912年的「現在」與「過去」不斷交錯發展,1912年發生的事情可說是對1932年的一個補敘。歐陽惠蘭何以如此憎恨榮德,榮德又何以非得置歐陽一家於死地不可,都在1912年所發生的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這種設置頗有電影感,避免直線敘述的單調,亦能一反往常只是現在──回憶──現在的敘述模式。這種做法能補充1932年的所沒提到的事情,並能使觀眾親眼看見1912年所發生的事情;以觀眾的眼目作為證人,比當時人更清楚榮德的惡行,更能激發觀眾對榮德的不忿;而同時1912年發生的某些事情成為了謎團,而在1932年仍未能破解,觀眾只能一直隨著主角們的視點觀看事情的發展。在多線發展中,使觀眾猶如親眼目睹一切,更能帶動觀眾的情緒。
  然而,不少觀眾對於這五集的設置的意見是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十分混亂,過於跳躍,甚至覺得難以理解。不過,其實這種敘述方式在電影中經常出現,對於家庭主婦而言這或許有些複雜,但反映這一點的卻不獨是家庭主婦。


  這引申了一個問題:不少人認為無線的劇集質素低下,只為家庭主婦製作;然而這次稍為「創新」的鋪排手法卻已經令不少觀眾認為這過份複雜。無線製作的劇集到底是為香港觀眾為對象的,他們的劇集「質素」必須要遷就觀眾的質素。無可否認家庭主婦確實是他們的主要對象群,然而另一方面,從《鐵馬尋橋》這種不是很複雜卻被批評過於複雜的敘事手法看來,非家庭主婦的觀眾也不見得質素就很高。我們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地怪責無線的劇集無法推陳出新嗎?

(雖然某程度上一些劇集的確爛得不堪入目,如:《老公萬歲》、《五味人生》、《搜下留情》等)

以親情作主題

  以親情為主,輔以家族的對立,多少帶點煽情催淚的成份。如歐陽惠蘭患有盲腸炎卻死也不肯入醫院是因為她當年生一對雙胞胎時差點難產死去,她曾發誓只要老天爺給她度過這一次難關,讓她活下去,能養育幾個子女成人,即使老天爺之後要奪走她的性命,她也無怨無悔,這份母愛的偉大著實令人感動。而顧家一家的親情,甚至是榮家父母對兒子的關心,都刻劃得非常煽情動人,雖或有多少過於造作,但仍不失感人之處。同時,這種劇情對於香港的觀眾來說,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點評《鐵馬尋橋》
  不少人認為《鐵馬尋橋》與《家好月圓》很是相似,大概是因為幾集一次「大龍鳳」,高潮一浪接一浪,好人不必等到最後一集才可以「平反」,大快人心,而兩劇兩樣以親情作為主題,刻意煽情,所以感覺相像。

  不過筆者認為前者比較出色(雖然《家好月圓》的收視較高,陣容較強盛),《鐵馬尋橋》的仇恨鋪排較為合理,情感刻劃細緻,而兒女私情點到即止,加以武術作點綴,節奏緊湊,而劇情發展也比較迂迴曲折。

  當然,《鐵馬尋橋》亦有可以改善之處,如武功方面可寫得比較多,特別是有元秋和惠英紅兩位打星;也有些穿崩的地方,如歷史資料搜集不足,但整體來說,此劇可說是無線近年一部很不錯的電視劇,值得推介。

  延伸閱讀:《鐵馬尋橋》選角點評